因拒绝与日本人合作42岁六必治创始人被捕入狱英勇牺牲

作者:行业新闻 来源:行业新闻 发布时间:2025-03-28 20:32:55

  在民国时期的东北,有这样一个传奇人物,他从一间破旧的作坊起步,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,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口腔清洁用品。在那个日货充斥市场的年代,他的产品不仅打破了日本商品的垄断,更成为了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。

  然而,就在他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,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日本人先是以重金收买,后又以合股经营为诱饵,想要吞并他的企业。面对日本人的种种诱惑和威胁,这位充满家国情怀的企业家始终不为所动。最终,在一个寒冷的冬日,他被日本宪兵队秘密逮捕。

  这位传奇人物就是刘凯平,一个为了坚持民族工业、不惜以身殉国的企业家。那么,在他短暂的一生中,到底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故事?他又是如何在艰难的时局中,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呢?

  辽宁义县城南三十里外,有个叫刘家村的地方,这里便是刘凯平的家乡。1890年,刘凯平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农户家庭,他的父亲刘光德在当地颇有声望。

  说起刘光德,村里老人无不竖起大拇指。这位乡绅不仅为人慷慨,还十分关心乡里乡亲的生活。每逢农忙时节,他都会组织村民互帮互助;遇到谁家困难,他二话不说就伸出援手。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"刘善人"。

  刘光德育有三子,刘凯平排行老二。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,刘凯平自小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性格。村里的老人回忆说,那时候的刘凯平总是背着书包往返于私塾,路上看到老人挑水,他就会放下书包帮忙。

  1904年,日俄战争爆发,战火烧到了东北。那一年,刘凯平14岁,正是记事的年纪。他亲眼目睹了两国军队在东北的争斗,也看到了乡亲们在战乱中的苦难。一天,他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,看着日军押送着俄国战俘经过村口,当时就有乡亲被日军强征为苦力。

  这一幕深深刺痛了年少的刘凯平。从那时起,他就给自己起了个别名叫"刘鲠如"。村里的老教书先生说,"鲠如"二字出自《诗经》,形容一个正直不阿的人。这一个名字,也道出了刘凯平此后的为人处世之道。

  1905年春天,日俄战争结束后,日本人开始在东北大肆扩张势力。当时的义县城里,日本商品琳琅满目,从针头线脑到日用百货,处处可见日货的身影。尤其是当时最受欢迎的"狮子"牌牙粉,更是占据了大半个市场。

  有一次,刘凯平跟着父亲去义县城里采买年货,看到街上到处都是日本商品,他站在一家日本商铺前,久久不愿离去。店主是个日本人,见刘凯平在店门口驻足,还热情地招呼他进店。但刘凯平却转身走开了。

  回家路上,刘凯平对父亲说起了自己的想法:"咱们中国这么大,怎么连牙粉都要用日本人的?"刘光德拍了拍儿子的肩膀,说:"要改变这样的情况,就得有人真正用心去做事。"

  这番话给了刘凯平极大的启发。从那时起,他开始留意搜集各类牙粉的信息,经常向商铺里的伙计打听牙粉的制作流程与工艺。每当看到有人买日本牙粉,他都会驻足观察,仔细记下包装上的每一个细节。

  1910年的一个清晨,义县城东一间破旧的瓦房里传出阵阵忙碌的声响。这里就是刘凯平租来做实验的地方,屋子里除了一张木桌,就是各种瓶瓶罐罐。桌上摆着几本翻得发黄的医书,都是他从当地老中医那里借来的。

  那时的口腔清洁用品大多是牙粉,市面上最常见的是日本产的"狮子"牌。刘凯平买来一盒,倒在瓷碗里反复研究。他发现这种牙粉主要成分是滑石粉,还掺入了一些香料。

  在研究配方的过程中,刘凯平遇到了不少困难。一开始,他用普通滑石粉调配,可是清洁效果不理想。后来他想到了一个办法,专门从山西运来上等滑石,再经过特殊工艺研磨,终于得到了更细腻的粉末。

  制作牙粉的过程并不顺利。有一次,他调配的一批牙粉刚做好,却发现搅拌不够均匀,整整一周的心血就这样付之东流。但他并没有气馁,而是重新开始。

  经过无数次失败,1911年春天,刘凯平终于研制出了自己的第一款牙粉。为了检验效果,他先让自己的家人试用。一个月后,大家反映这款牙粉不仅清洁效果好,还带有淡淡的清香。

  这款牙粉最初被命名为"地球"牌,寓意要让中国自己的产品走向全球。当地检验部门的化验报告数据显示,这款牙粉的各项指标都符合规定标准。1911年夏天,刘凯平正式获得了生产许可证。

  接下来的难题是销路。刘凯平找到了一家本地的药材铺,说服掌柜代售自己的牙粉。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是国产货,他特意在包装上印上了"国货"二字。

  "地球"牌牙粉刚上市时,每天只能卖出三五盒。刘凯平就站在店门口,向每位顾客耐心介绍产品特点。慢慢地,慢慢的变多的人开始认可这款国产牙粉。

  看到销量逐渐增加,刘凯平决定扩大生产规模。他把积蓄全部投入,在义县租下了两间大瓦房,添置了制粉设备,成立了"同昌行"工厂。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质量,他亲自监督每个生产环节。

  1915年,同昌行迎来了第一个重要转折。一位来自天津的商人看中了"地球"牌牙粉的品质,提出要在天津设立销售点。这让刘凯平看到了更大的发展机会。

  随后几年,刘凯平一直在改进工艺,研发新配方。1921年,他推出了革命性的"老火车"牌牙粉。这款产品最大的创新是加入了薄荷脑和玫瑰精油,使用后不仅能清洁牙齿,还能留下持久的清新感。

  为了与日货竞争,刘凯平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,将"老火车"牌的价格定在日本牙粉的一半。他还在产品包装上醒目地印上"提倡国货"四个大字,表明自己的民族工业立场。

  这个决定让"老火车"牌很快打开了市场,不仅在东北地区畅销,还逐渐扩展到天津、成都等地。到1925年,同昌行已发展成为当时东北地区最大的民族牙粉生产企业。

  1925年的一天,同昌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。这位来自北京的老中医带来了一份古方,他说这是祖传的养齿秘方。刘凯平仔细研究后发现,这份古方确实独具匠心,其中使用的几味中药都有护齿养龈的功效。

  这次偶遇让刘凯平萌生了一个新想法:何不把中医药的精华融入到牙粉中去?于是,他开始在原有配方的基础上进行改良。经过反复试验,终于研制出了一种添加中药的新配方。

  这款新配方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细辛、甘草等中药材。这些中药不仅能清洁牙齿,还能起到养护牙龈的作用。这是当时国内外牙粉市场上的一项重大创新,开创了中药牙粉的先河。

  在生产工艺上,刘凯平也不断进行改进。他专门从德国进口了一台先进的粉末研磨机,这台机器可以将原料研磨得更加细腻。为了确认和保证质量,他还在工厂里设立了专门的检验室,对每批产品做严格把关。

  同昌行的第二个突破是建立了全国性的销售网络。在当时,很多民族企业都局限于一地经营。但刘凯平采取了不同的策略,他先后在天津、成都、长沙等地设立分号,并建立了专门的运输队伍。

  1927年秋天,同昌行在沈阳开设了第一家直营店。这家店不仅销售产品,还设有专门的咨询台,为顾客讲解口腔卫生知识。这种销售模式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。

  到了1929年,同昌行又有了第三项重大突破。刘凯平注意到,很多顾客反映牙粉使用不够方便。于是,他开始研究怎么样改进包装。经过多次尝试,他设计出了一种带有撒粉孔的铁盒,使用时只需轻轻摇动即可。

  这种新式包装一经推出,立即受到市场欢迎。有趣的是,刘凯平在铁盒上印制了一幅中国传统年画,既美观又富有民族特色。这个创意后来被很多国货品牌效仿。

  刘凯平很注重产品质量,他经常说:"做生意要对得起良心。"为此,他在1930年专门成立了科研小组,聘请了几位化学专家,专门研究产品配方的改进。

  这个科研小组很快就取得了成果。他们发现,在牙粉中添加适量的薄荷精油,不仅能增加清凉感,还能起到防蛀的作用。这项发现为后来的产品升级奠定了基础。

  同昌行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。1931年初,《申报》还专门发表了一篇报道,称赞同昌行是"民族工业的典范"。

  然而,就在同昌行蒸蒸日上之时,一场更大的挑战正在逼近。随着日本势力的扩张,他们开始处处针对同昌行。但这些压力并没有让刘凯平屈服,相反,这位民族企业家的抗争之路才刚刚开始。

  1931年初秋的一天,几个穿着西装的日本人来到了同昌行。他们自称是日本某大企业的代表,带来了一份合作方案。这份方案的内容很简单:只要刘凯平同意在产品包装上印上"满洲国"的标志,他们就愿意投资50万日元,帮助同昌行扩大生产规模。

  刘凯平连看都没看那份合同,就把它推了回去。日本人走后,他立即召集工厂管理层开会,宣布:同昌行的包装上永远只印中国的标志。

  这次拒绝让日本人恼羞成怒。不久后,他们又派人带着一份新的条件来谈判:如果刘凯平愿意让出工厂的控制权,他们愿意支付100万日元的收购费。这一个数字在当时能够说是天文数字,但刘凯平依然坚定地回绝了。

  日本人见软的不行,开始来硬的。1931年冬天,同昌行的几个经销商突然收到匿名信,警告他们不要再销售同昌行的产品。有些胆小的经销商果然退缩了,但刘凯平并没有屈服,而是亲自出面,一家一家地找新的销售渠道。

  1932年初,日本人又使出了一招:他们在市面上散布谣言,说同昌行的牙粉中含有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。刘凯平立即请来卫生部门的官员进行检测验证,结果证明这完全是无中生有。为了平息谣言,他还在《盛京时报》上刊登了检验报告。

  但日本人的打击还在继续。他们派人在同昌行门口设卡,盘查进出的车辆和人员。有时甚至故意刁难送货的马车,导致货物无法及时送达。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,刘凯平想出了一个办法:把产品分散存放在城里的几个仓库,采用夜间运输的方式送货。

  1932年春天,日本宪兵队突然派人到工厂,说要检查账目。他们翻遍了所有账簿,却找不出任何把柄。原来刘凯平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,平时就把账目记得清清楚楚。

  就在这种紧张氛围中,刘凯平暗中加入了抗日组织。他把工厂的地下室改造成了一个秘密联络点,经常有抗日志士来此传递情报。他还从工厂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,资助抗日活动。

  1932年4月的一天,日本特务发现有可疑人员频繁出入同昌行。他们派人日夜监视工厂,企图抓住把柄。刘凯平得知后,立即改变了联络方式,改用送货车做掩护,接着来进行地下工作。

  在这期间,同昌行的生意虽然受一定的影响,但刘凯平始终没放弃。他把工厂的重要设备分散到几个地方,又在暗中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,为将来有几率发生的最坏情况做准备。

  然而,日本人的耐心已经耗尽。1932年5月底,他们决定采取最后的手段。一天深夜,几个日本特务突然闯入刘凯平的住所,声称要进行搜查。当他们在书房里发现了一些抗日传单后,立即将刘凯平抓捕。

  1932年5月31日深夜,刘凯平被带到日本宪兵队。审讯室里,日本军官拿出了在他书房搜到的抗日传单,要求他交代地下组织的情况。面对审讯,刘凯平只是说这些传单是自己随手捡的,并不知道是谁的。

  连续三天的审讯都没有结果,日本人开始对刘凯平实施酷刑。他们用皮鞭抽打他的后背,用烧红的铁条烫他的手臂,但刘凯平始终没有透露任何关于地下组织的消息。

  6月3日,一个自称是满洲国实业部的官员来到监狱,带来了一份声明。只要刘凯平在这份声明上签字,承认自己"悔过自新",并答应将同昌行改挂"满洲国"的旗号,他就能马上获释。

  刘凯平接过那份声明,看都没看就把它撕得粉碎。日本军官勃然大怒,命令士兵将他关进了一间不见天日的地牢。

  在这期间,刘凯平的二弟刘兴治多方奔走,试图营救兄长。他找到了几个与日本人有交情的商人求情,甚至愿意拿出全部家产作为交换。但日本人只有一个条件:必须让刘凯平公开认罪。

  6月5日傍晚,日本宪兵队的一个翻译来到地牢,告诉刘凯平说可以给他最后一个机会:只要他配合录制一段认罪口供,马上就能获释。刘凯平摇了摇头,说:"做人要有骨气。"

  第二天凌晨,几个日本兵把刘凯平带到了郊外的一片树林。月光下,刘凯平挺直了腰板,对着黑洞洞的枪口喊出了最后一句话:"中国人不做亡国奴!"随后,几声枪响打破了夜晚的寂静。

  刘凯平牺牲的消息传开后,义县城的商户自发关门三天以示哀悼。地下组织的同志们连夜将这一条消息印成传单,散发到街头巷尾,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位民族企业家的英勇事迹。

  刘凯平牺牲时年仅42岁。他的弟弟刘兴治接手了同昌行的生意,继续坚持着兄长的遗志。在后来的几十年里,同昌行虽然几经沧桑,但始终没有在日本人的压迫下低头。

  1987年,当地政府为刘凯平举行了隆重的追认烈士仪式。在他的铜像下,摆满了人们敬献的鲜花。而他创办的同昌行,也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成为了现代化的牙膏生产企业。

  如今,在义县的博物馆里,还保存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。这是当年同昌行生产的最后一批"老火车"牌牙粉。盒子上那幅充满民族特色的年画虽已褪色,但"提倡国货"四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。

  在这个铁盒旁边,还陈列着一份泛黄的文件。那是1932年6月6日的《盛京时报》,上面刊登着一则简短的讣告,称"商人刘凯平因病去世"。这则消息背后的真相,直到多年后才得以公诸于世。